Hi,欢迎光临:金树叶网络商城!
您的位置:首页 > 站长资讯 > 互联网 > 线下超市“双十一”火爆,给日益“线上化”的

线下超市“双十一”火爆,给日益“线上化”的

推荐:金树叶SEO优化员 2019.11.19

自2009年阿里第一次举办双十一活动至今已过去11年,如今,双十一俨然成为全民狂欢的购物节,在这11年里,双十一交易额逐年递升,破亿速度也越来越快,京东、苏宁、拼多多、网易等电商巨头的加入,进一步点燃市场。特别是拼多多这头黑马,一进入战场就打出“百亿补贴”的大招,让消费者彻底忘记双十一原本是“单身节”而不是购物节。今年的双十一购物节虽然已经落下了帷幕,但谁都明白,这场狂欢不会停止。

不可否认,以天猫为代表的国内电商平台在历年的双十一中都取得的了巨大的成功,但这种纯电商经营模式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对于日渐“线上化”的影院来说,具有很大的警示意义。

体验不佳,缺乏仪式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网购是便宜、方便和多样的代名词,也正是凭借这几点,它迅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网购渐渐失去了它的这些优势,并且,随着市场的变化和发展,网购的劣势慢慢突显。


以下是艾维记者在双十一期间的听到的一些言论:

“现在我很少在网上买东西了,没办法亲自触摸,试穿衣服,网上的图片基本都是P过的,和实际的商品差距太大,一买一退,浪费时间......”

“现在双十一线下也打折的,折扣力度也不小,在天气好的下午,和闺蜜一起逛街买衣服,在购物的过程中还有朋友给意见,卖完以后累了找个地方喝下午茶侃大山,这才是购物呀......”

“我都是在双十一买好多件东西,比如衣服,买回来再对比,不喜欢的都会退掉。”

“我听说,很多商品都分电商版和线下版的,而线下版的质量要比电商平台上的要好,买衣服、鞋子还是喜欢到实体店。”

“哎,其实我看的很多东西都没怎么降价,有些甚至提价再降价,没有意义,优惠券不少,但能用的很有限,果然还是买的没有卖的精明……”

线下超市“双十一”火爆,给日益“线上化”的影院带来哪些警示?

 

以上种种对双十一的吐槽,总结起来不外乎:网购商品质量无法保证、购物体验不佳、缺乏仪式感等。

对追求“智能化”、“线上化”的影院来说,其面临的问题与纯电商平台也有相似之处。

近几年,随着以淘票票、猫眼为代表的第三方购票平台和自助购票取票机的迅猛发展,到前台购票的观众大大减少。据公开资料显示,线上购票可以占到整个市场90%以上。

有人可能会问,网络购票有什么不好?方便了观众,也减轻了影院一线工作人员的负担。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一个小例子。上周五,记者到某影院观看《霹雳娇娃》,在大厅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一对年轻的情侣到前台取票,服务员问:是网上购票了吗?男的回答:是的。

线下超市“双十一”火爆,给日益“线上化”的影院带来哪些警示?

 

服务员说:“网上买了就到前面的取票机取票吧,没有买的也可以在自助取票机上买。”

这对情侣一言不发向自助取票机走去。其间,艾维记者听到女的抱怨:那个人好懒,都不帮我们取票。

正如天猫的2684亿不能掩盖电商平台所有问题一样,90%的线上购票比例也不能掩盖影院存在的这两个问题:

其一,第三方购票平台让一线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悄然发生了改变。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影院服务人员下意识地想要给观众提供所谓的便捷服务。殊不知,观众那时候需要的是人的服务,热情贴心的服务。

其二,当猫眼、淘票票出现后,观众在网上订票,到点取票进场(人手一杯奶茶),散场走人。再也没有以前那种现场购票,与服务员交流,选择爆米花和饮品,和朋友一起享受等待电影开场前的激动的体验了。缺乏了这种观影的仪式感,不仅降低了观影体验,也让影院也越来越成为单纯是看电影的地方。试想,如果影院仅仅作为看电影的地方,那么,它被取代的风险无疑又增加了一些。

如果数据会说话

最近关于双十一最火的话题,莫过于天猫双十一2684亿成交额存在争议的问题了。这里我们抛开数据的真假不谈。仅仅依靠一个数据,能判断出一个商业活动效果的好坏吗?显然是不能的。

以2687亿为例,虽然天猫双十一的交易额每年都在上涨,但是从未披露过退货量;因此,阿里最终能在双十一上获得多少利润无人得知。

此外,数据并不总是能及时反映一个公司存在的问题,比如前文提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双十一的活动无感,商家越来越多的套路渐渐降低消费者的耐心,有人就曾调侃:我买个东西,差点把自己变成数学家。

目前,影院也存在仅依靠数据做决策的问题,而且,这些数据基本来源于第三方平台。诚然,猫眼、灯塔、淘票票等平台为影院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影院经理只需要随时盯着几个APP,就能时刻的掌握周边其他影院对某部影片的票价信息,排片情况、上座率等。

线下超市“双十一”火爆,给日益“线上化”的影院带来哪些警示?

 

但一味依赖第三方平台提供的数据,也存在某些弊端。不久前,业内某资深人士就批评,猫眼、淘票票等APP已经把影院经理惯坏了,第三方就要攻占影院的排片堡垒了,不久就要抢占互联网发行的新高地了。甚至,未来中国可能会出现互联网虚拟院线也未可知。

在艾维记者看来,虽然这位行业专家的观点稍显激进,但也并非全无道理,影院经理越来越依赖第三方数据,经营能力总体下滑也是不争的事实。高度同质化排片,清一色的海报宣传影片,有特色的影院越来越少。

其实,每一家影院都应该尽力做到独具特色,独立地创造的自己的排片特色、服务特色、营销特色。而不是人云亦云。

比如,《杨靖宇》上映时,票房和口碑并不是算好,因此,大多数的影院经理都根据第三方数据少排甚至不排这部电影。然而,记者了解到,东北地区某家影院抓住杨靖宇曾在东北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事例大力宣传,让当地人产生一种杨靖宇是当地民族英雄的错觉(杨靖宇实为河南人),提起了当地人的观影兴趣,最终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再比如,今年的文艺片《送我上青云》虽然口碑不俗,影片主题也很具有话题性,但排片率却很低。国内某大学城的影院并没有迷信数据平台,根据影院主要观众多为周边高校的学生这一特点,大力宣传这一女性题材的文艺片,加上影片本身质量不差,学生尤其是女同学之间口口相传,让这家影院在这部电影上赚了不少。

线下超市“双十一”火爆,给日益“线上化”的影院带来哪些警示?

 

以上两个例子都说明了,一味依赖数据,不仅有可能阻碍影院经理业务能力的增长,也有可能会忽视影院自身的某些优势。

线下经营的困境

在互联网时代,流量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利润,我们虽然不能把中小实体店的萧条和倒闭都归结于电商平台的发展,但电商平台的崛起分流了很大一部分消费者也是不争的事实。

日前,艾维记者陪朋友逛小服装店的时候发现,店里衣服的质量、款式、价格与网上同类型的相比并不逊色,打完折甚至比线上的还要便宜,但购买者寥寥。老板娘无奈地说:“其实我们这里衣服的价格和质量一点也不网上的差,但消费者总是不愿意相信,总觉得我们卖的比较贵,人都跑到网上买去了。”

其实,影院的也正面临有好东西没人买的问题。上周五记者在观看电影的时候,特意留意了一下卖品部,无论是饮品还是小吃,种类都挺丰富,价格也算实惠,比如饮品,大多是13到18元不等,比外面的奶茶店还要便宜,记者特意买了一杯水果茶,味道也很不错,但据卖品部员工说,卖品部的销量并不是很好。

线下超市“双十一”火爆,给日益“线上化”的影院带来哪些警示?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观众都不来前台了,基本都是网上购票,来的路上在外面顺便带一杯奶茶,到影院直接在自动取票机上取票进场。很少在大厅停留了。观众都没有流向卖品部,影院即使提供了好东西也没人知道,自然赚不到钱。

此外,随着观众的在大厅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相关区域的广告位出租必然会受到影响。我们知道,人流量的多寡是决定广告位价格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当观众都不再停留,影院广告位出租的议价能力也必定会受到影响。

当然,我们不是要劝影院放弃线上业务,而是希望影院有线上加线下相结合的意识。从众多电商巨头纷纷布局线下业务(比如苏宁小店、微店park、盒马鲜生)、众多品牌打通线上线下渠道(比如优衣库、Zara、迪卡侬等都可以网上下单店内自提)来看,纯电商模式似乎越来越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影院本身作为实体店,更需注意避免使用纯电商思维来经营影院,需充分重视线下的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意识,以贴心的服务来吸引观众。让观众既能享受到线上购票的便利,又能感受到线下(影院)的温暖。

(文中未注明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赞一个(0)